WFU

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

COVID-19 新冠肺炎可能產生的後遺症





前言


目前台灣確診人數突破萬人,代表社區中潛在染疫的民眾非常多。大多數健康年輕人得到COVID-19,症狀表現雖較輕微如一般感冒症狀,但根據國外著名醫學期刊Lancet的文獻統計,日後殘存後遺症的比例高達六成至七成,胸腔X光追蹤至半年後仍看得出變異的比例高達五成,也有非常多患者染疫康復後常會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像自己的,像是老牛拖車般非常疲累。

而如果年紀較大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,例如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臟病…等等,則感染COVID-19產生併發症的風險大非常多。 統計大約六分之一的病人會出現併發症,甚至致死。這些併發症可能是免疫細胞過度活化產生免疫風暴引起的,由於感染而觸發免疫系統會使血液充滿發炎蛋白,也可能形成小血栓讓器官缺血等等。不論是病毒本身、發炎蛋白或血栓,都會傷害大範圍組織並進一步損害重要器官。

新冠肺炎產生的後遺症原因正是上述過程中傷及肺、心臟、腎臟及大腦等中樞神經系統,而影響我們長期身心的健康。


後遺症有哪些?


年輕人或輕症者有以下任一後遺症的比例高達六至七成,而老年人或是有其它慢性疾病的患者產生後遺症的比例更高。這些後遺症包括:

1. 慢性疲勞症候群,活動一下就覺得身心疲倦

2.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

3. 咳嗽

4. 關節痛

5. 胸痛

6. 記憶力、注意力或睡眠問題

7. 肌肉疼痛或頭痛

8. 快速或劇烈的心跳

9. 嗅覺或味覺喪失

10. 抑鬱或焦慮

11. 發熱感

12. 站立時頭暈


COVID-19造成的器官損傷


儘管 COVID-19 被視為一種主要影響肺部的疾病,但它也會損害許多其他器官造成後遺症,除了肺部以外,心臟跟腦部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
肺部:

通常與 COVID-19 相關的肺炎會對肺泡造成長期損害。由此產生的疤痕組織會導致長期的呼吸問題,可能衍生氣喘或慢性肺病。

心臟:

COVID-19恢復的病人進行心臟影像學檢查可能發現 ,即使輕度症狀的患者,心肌也有可能受到持續損害,而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。

腦部:

即使在年輕人中,COVID-19 也會導致中風、癲癇發作和格林-巴利症候群(Guillain-Barré syndrome,急性多發性神經炎,會導致癱瘓的病症)。COVID-19 還可能增加患帕金森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。

血栓和血管問題:

COVID-19使血球更容易形成血塊,這些小血塊會阻塞心肌中的微小血管導致心肌損傷。受血栓影響的其他身體部位包括肺、皮膚、腿部、肝臟和腎臟。COVID-19 還會導致血管滲漏,從而導致肝臟和腎臟潛在的長期問題。

情緒和疲勞問題:

出現嚴重 COVID-19症狀的人通常必須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,並在隔離的狀態下呼吸機等機械輔助下進行呼吸。而由於許多患者跟家人分散隔離陷於一種無助絕望的狀態,從這種經歷中倖存下來,會使某些患者患上創傷後症候群、抑鬱和焦慮。再加上如果同住家人在這次事件過世,可能會伴隨有巨大的遺憾或是嚴重的罪惡感。

由於目前追蹤時間不足,尚無法全然預測 COVID-19 病毒的長期結果。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,科學家們發現許多從前SARS中康復的患者,後來發展成慢性疲勞症候群。這是一種複雜的疾病,其特徵是極度疲勞,隨著身體或精神活動而惡化,但不會隨著休息而改善。對於患有 COVID-19 的人來說,後續也有可能發展出這樣的疲勞症候群。 

 

結論

目前國內疫情仍然嚴重,因此大家的重點還在抗疫以及取得疫苗。持續的防疫工作以及施打疫苗都非常重要,但是患者也需要提早得知有這些後遺症的機率相當的高,才不會在後續造成疑惑以及錯失可以早一點尋求協助與改善的機會。

COVID-19 潛在的長期後遺症有可能會大量減低康復者的社會功能,因此患者們應在急性期過去後,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如果有後遺症的出現,記得回診追踨,並且建議可以尋求各種方法改善這些後遺症。